查看原文
其他

迪拜超级工程5日3晚体验分享【人物篇】|E-Trend

ShanghaiElectric 上海电气 2022-05-20



逢山开路,遇水建桥。中国在全球基建市场上享有盛名,被网友称为“基建狂魔”。在这片沙漠里,上海电气的一群“超级”工程师,将建起世界最高的太阳能集热塔,再次创造令世界瞩目的业绩。





张怀义是一名典型的90年后,高高的身材,打了耳钉,梳着小辫,绝对是人群中那个最靓的仔。他曾是华南理工大学篮球队的得分高手,工作后也会经常打打篮球。


大学毕业后,他加盟上海电气,来迪拜项目部之前,已在家乡的山西柳林项目上实习锻炼过。


在迪拜项目部,他的岗位是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,成天与文本文件打交道,与合作方劳氏公司的专家对接。每天进行资料准备,报验收申请等一系列琐碎的工作。目前,在他手里已有50多个质量文件完成闭口。


他所学专业其实与混凝土不沾边,但小伙子爱钻研,看到混凝土神奇的制作过程,一下子就喜欢上了,然后一头扎进去深度学习,现在对各种混凝土配比、缩写、制作等过程了如指掌。


不光是混凝土,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,他都喜欢钻研。在他看来,有各种专业知识支撑,心里才更有底气。


事实上,迪拜项目现场就是一个开放的超级大课堂,有各种顶级专家资源。他说,在这里一年学到的东西,等于在国内学三年。





迪拜项目部的安全经理兰欢,初次看和蔼可亲,脸上常挂着笑容,说话也比较温和。一旦工作起来,画风突变,雷厉风行的另一面展现了出来。


他向访客解说安全注意事项,要求访客观看安全警示片,穿戴安全防护用品,每一项都极其认真,一点不马虎进入现场,仿佛就是他的主场。这么大的工程现场,他都能如数家珍。这样的功夫,是一次次进进出出的时间积累、经验积累,更是责任心的高度体现。


在集热塔施工现场,实行人车分道。这里都是简易道路,没有围栏的话,根本分不清两个道路有什么不同。他要求人员必须走在围栏内的人行道上,不能停留在车道上。因为来往的车辆很多,安全制度要百分百执行。


在每个施工现场,安全设施一应俱全。如果他发现有问题,马上会喊停。人的生命高于一切,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东西,而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个具体的措施保障。


比如,在高温作业中,其艰苦程度一般人是无法想象的,更何况是在这样寸草不生的沙漠中施工。连工地上的空调,也受不了极端高温纷纷罢工。兰欢说,我们搭建防晒篷给空调外机降温,才能保证正常运行和施工。


他专业、严谨的态度,让每个人肃然起敬,不愧是一个优秀的现场安全总指挥。





与85后刘川聊天,一下子就能感受到他强大的气场。作为塔式项目副总工,他如同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,一刻也停不下来。


他描绘集热塔一开始施工进展不顺利的压力,喜欢用“精疲力竭”这个词语:一次不成功、二次不成功、三次不成功,大家被搞得精疲力竭,深夜回到项目部开会攻关,一次又一次。


心中的焦虑、身体的疲惫,连饭也吃不下,简直到了崩溃的边缘。有时,会议开着开着,就有人瘫在椅子上睡着了。这样生动的画面感,情景重现,刘川还是感慨不已。


在建的260米迪拜太阳能集热塔,高度为世界最高,比目前位于以色列的最高集热塔还要高10米。吸引了全球同行的目光,有着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。酋长、当地政府时不时就来现场了解情况。尽管有顶级的专家团队支撑,但在极端高温环境下施工,这在世界范围内前所未有。


8、9月份的现场,时不时就有沙尘暴来袭,环境特别恶劣。大家的衣服湿了又干,干了又湿。原以为项目部租用的救护车是以防万一,但事实上,这辆车发挥了大作用。


50℃以上的高温,沙漠里水分蒸发的又特别快,再加上高空作业,分包方作业人员相继有中暑症状,医生现场采取措施,及时让中暑人员恢复过来。


项目部同事都爱叫他川总,他浑身散发出的无穷能量,代表上海电气与各方人员沟通协调,是大家心目中名副其实的川总。




作为现场的先遣部队,孙银波2018年2月初就到项目现场了,他的任务是与设计院专家一起勘测地形。这里的地形与越南、马来西亚等完全不同,放眼望去,沙漠广阔无垠,连GPS都无法定位。


为了尽快完成实测的地形图,孙银波和同事们带着干粮和水,向沙漠深处挺进。每周都有新进展。他们在空白的谷歌地图上标注了上百个点。天黑之前要尽快出来,不然会在沙漠里迷路。


孙银波说,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,一组人员开着皮卡在沙丘上,当天车胎漏气,连人带车都出不来了。最终出动了当地的搜救队,把人给救出来。


第一批进驻现场,现场条件十分艰苦。没有正式的办公室,只能在集装箱内工作。每天8点开始工作,工作午餐从市区送来,还好最终在华东院指导和中建的配合下,勘测报告顺利完成。接下来继续做场平工作,出碾压报告等。




杨流墨,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,却干上了土建工作。他说,这里的土方量相当惊人,有的沙丘高达20多米,爬上去就很费力,要把一个个沙丘推平,就是一个愚公移山式的“搬山运动”。


2018年2月,场平开始施工,44平方公里的原始地貌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茫茫沙漠,要在短期内完成4000万立方米的场地平整量,相当于两个港珠澳大桥人工岛的土方堆积量,无疑是巨大的挑战。


按照计划,杨流墨和他的同事们,与分包方中建、天津电建等一起,对“一塔三槽”及附属光伏场地,分头发起搬移战斗。


项目总共分5大块,他口中的CT中心塔、PT1、PT2、PT3,加上光伏,每周要完成的土建进度,他都了然于胸。


1992年出生的杨流墨,是现代版一专多能的愚公,不仅会搬山,还懂当地的法律、商务、物流等,对阿拉伯文化也熟悉。


平时,在工作和生活中,杨流墨的人缘也特好,用90后的话说,如果说张怀义是项目部的颜值担当,那么杨流墨就是流量担当,承担的是槽式机组土建专业的现场施工管理及协调工作。




第一次知道张丰民这个名字,是在电站工程公司的OA上,有一篇介绍他是“最美工程人”的文章。到了迪拜家园,大厅的墙上张贴着“最美工程人”张丰民的宣传海报。


在集热塔的工地上,终于见到了张丰民本人,个子不高,脸黑黝黝的,他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大学生,如今孩子也在上大学。不过,现在的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大。那天他还发着低烧,身上背着一个挎包,又在工地里转上了。


第二天,见缝插针与张丰民坐下来聊上了话。在他的职业生涯中,算上国内国外的,他参与建设的烟囱和冷却塔,总共有二十多个,可以说在行业内是建塔大师了,但在这次迪拜集热塔建设中,他是老革命碰到了新问题。


他与刘川他们、还有咨询公司专家团队一起,反反复复攻关,多套方案并进,最终攻克了高温中建塔的工艺难题,粉碎了各种谣言。


在项目部他还带徒弟,他希望年轻人不但要学会作为总包方的审图能力,还要具备分包方的编制技术图的能力,这样打通上下游的知识壁垒,对工程质量的把控就能得心应手。


他对能加盟上海电气感到很荣幸,大公司制度完备、文化氛围很好,对项目人员有人性化关怀。现在他只有一个想法,就是要高质量按时完成迪拜太阳能集热塔。


不远的将来,这个沙漠中皇冠上的明珠,白天吸收太阳的光芒,晚上储罐里的热盐会继续催动发电机发出电力带来光明,定将成为“一带一路”上最具标志性的美丽风景。



视频、图片、文字转载需授权






免责声明:

本微信公众号旨在提供有关上海电气集团及其子公司、被投企业及联属公司的相关信息,不构成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信息披露和投资推荐。本微信公众号内所涉及部分公司/项目并非由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,投资者应参照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告及中/年报,以获取仅与上市公司有关的信息。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